首页 » 协会动态 » 正文
 

第十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摘要(部分)

发布时间: 2015-11-02 15:37:1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梭罗散文汉译的审美再现
湖北工业大学  白阳明
摘要: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美学理论把翻译审美客体的美分为两个系统,即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指物质形态的审美信息,包括语音、词汇、句式和文本等方面的美。本文以梭罗散文《瓦尔登湖》原著及其汉译本为例,通过对梭罗散文不同汉译本的分析,从形式系统来探究汉译本在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和修辞等方面的审美再现。从审美再现视角对梭罗散文汉译进行研究,既有助于对其散文深刻理解,也对英语散文汉译具备借鉴意义。
 
 
论经学训诂和义理研究与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意义认知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郭尚兴
摘要:中国经学史上,训诂与义理是两种基本解经方式,但又不那么泾渭分明。林义正先生(2006:29)说:“专就一经而言,训诂为解经之始,义理是解经之终;义理之解经实有以本经解本经及以他经解本经两种形态,而以通贯为至极;以本经解本经而求其贯通实为经解之常规,而以他经解本经而求其贯通,若仅止于字义之互训,尚可理解,若涉及两经经义之互通,则其诠释之有效性必含有更多的预设;事实上,就作者所知,一些名为“通义”的著作有的已是超出本经内部经义之贯通,是属于群经经义互通的一类,这类著作值得特别注意,因为它是属于高层的旁通诠释。”我们可以这样说:就中国哲学的最直接的发展方式而言,无外乎“训诂”与“义理”。我们知道,虽然广义上都是理解,但两者有很大差别。在研究对象上,前者是典籍文本,它一般从文本出发,围绕文本进行意义的考证与梳理;后者则是在一般意义上追问理解者或研究者对文本及其语言的理解与解释。在方法上,前者的基本进路是考证,是通过对典籍版本的辨别与对比,结合不同版本产生的文化背景、作者思想等相关因素,以求对不同版本文本的字、词义的解读与确定;后者的方法则是通过阐释者对文本意义的直观把握,求得对文本意义的“视阈融合”。在目的方面,前者是为了达到对典籍文本字、词意义的澄清,以恢复它们的原始意义,而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文本意义的主体性理解,这种理解不拘泥于对字面的解释,而是结合理解者的意图和背景来进行。
     就典籍翻译过程中对意义的认知而言,训诂和义理研究是必经之路。本文就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如何借助这两种研究方法最大限度地准确理解文本从不同层面进行初步论述,以期对该类典籍英译有所启发。
 
翻译中的跨文化空间重构:以严译《天演论》为例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侯松
摘要:空间(space/pace)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界最热门的议题之一,对它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也构成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空间转向”(spatial turn)。然而,翻译学人对空间问题的思考似乎还不多见。本文基于文化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的空间(space/place)概念,考察严复在其所译《天演论》中对空间书写的处理,并由此探讨清末西学东渐过程中,翻译文本空间转换与重构背后的话语政治与社会功能。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置与技能体系研究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黄海瑛 刘军平
摘要: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提高翻译效率,保证翻译质量,管理翻译流程。论文阐述了国际上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课程设置,研究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技能体系。在技能体系中,基础能力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技术应用、信息构建、协作沟通和项目管理;专业能力则包括专业翻译、术语管理、语料复用和软件应用等四个方面的能力。
 
基于符号学理论视角的侗族大歌的译介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铭祯 张红燕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呈现一派多元文化景象,给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大好契机,因此译介在民族文化的外宣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译介范围仍以文本转换为主,却对非文本形式的译介甚少,如侗族大歌这一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本文主要针对侗族大歌译介的难点,主张运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其中的言语符号与非言语符号,并对此提出文本解释与话外音解释方式,采取直译、意译、音译或加注法诠释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达到少数民族文化准确的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侗族大歌;译介;符号学理论
 
儿童文学翻译规范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李宏顺
摘要: 本文在图里翻译规范分类模型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翻译规范展开具体和深入的研究,认为图里的翻译规范分类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儿童文学翻译现象, 但是尚有不足之处。考虑到儿童读者这一特殊目标群体,本文引入了读者规范作为图里翻译规范模型的补充,同时对图里的操作规范下属的文本-语言学规范进行细化,将其进一步分为专有名、文化负载词和文体三个亚规范,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儿童文学翻译的规范体系。
关键词:儿童文学; 翻译规范;图里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
——以加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美国译介为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倪小丽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译介模式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也加剧了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步伐。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隐逸诗人,其在本土被边缘化的诗歌经过一番洗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掀起了一股寒山热。在着力于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当下语境,寒山诗成为走出去的典范。本文从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翻译进行研究,将加深我们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的再度思考与重新定位,真正使中国文学走出去。
关键词:译介模式;中国文学“走出去”;寒山诗
 
少数民族语言电影口译及其历史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覃江华
摘要:201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离不开翻译的帮助,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电影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媒体口译。建国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工作者创造了用民族语翻译、解说汉(外)语电影对白的新方法,使之成为政治宣传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其教育水平,而且维护了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生态多样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电影口译;宣传教育;文化多样性
 
汉语成语的文化因素及英译策略研究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田丹
摘要:语言可以反应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特性,它不仅包括该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也能反映出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汉语成语多以固定短语的形式而出现,简洁明了,但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及细腻的感情。因此,将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同时也涉及到两种文化。该论文旨在研究汉语成语的文化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中国的历史和习俗、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经历等;并试图探究出受文化因素影响的汉语成语的英译策略,包括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策略以及注释策略。在汉语成语英译时,希望这个研究探索的可行性办法能够解决目前汉语成语英译时出现的问题,并帮助译者在进行成语翻译时,尽可能多地传达其中的文化因素,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汉语成语;文化因素;翻译策略
 
忠实亦或叛逆
——看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金凯筠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长江大学 王甜          
摘要:《倾城之恋》金凯筠译本一面世即受到了众多英语国家人士的青睐,并被收录进入了“企鹅经典”系列丛书,一扫上世纪70、80年代张爱玲自译作品反响冷清的颓势,为张爱玲实现了跻身美国作家行列的梦想,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对翻译过程和译文整体质量的影响。翻译的过程既是译者充分发挥自我创造意识的大胆的“叛逆”之路,也是忠实于原作的忠诚的阐释。在这一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的过程中,译者如果能把握好恰当的尺度,在忠实中有叛逆,在虔诚的解释中融入自己的神来之笔,则不失为一项可喜的再创作。
关键词:忠实;叛逆;《倾城之恋》;金凯筠;译者主体性
 
《三国演义》罗译本尊谦称翻译研究
黄冈师范学院 闫敏敏
摘要:《三国演义》中使用了大量的尊谦称,生动彰显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罗慕士主要采用异化策略,忠实地翻译了这些尊谦称,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这表明汉译英时,使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三国演义》;尊称;谦称;翻译
 
论外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往能力培养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杨元刚
摘要:不同时代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语言观和哲学观,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语言作为人类用于交际的一种符号系统,它既是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系统中隐含着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和过程。洪堡特人文主义语言观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民族的文化会对这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会影响该民族语言词汇的文化涵义和语用联想意义,文化还会影响语言语法的构造特征和语篇组织机制,还会影响人际交往模式和交际规则,而且母语和外语之间还会产生语际跨文化影响,所以学习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还要了解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代中国外语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外语教师和学习者的语言观发生了变化,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还被当成是一种认知方式;教材编写发生了变化,教材开发从平面纸质到立体教材;外语课堂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转变为以学生中心的建构主义互动式教学模式;外语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从经院式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众教育,研究生教育转变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并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与人文综合素养。而少数外语专业研究生却忽视了中外经典文本的阅读,忽视了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外语研究生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与人文综合素养,狠抓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和语言文化知识学习,拓宽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习与职业发展能力,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式、应用型外语人才。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终极目标是掌握一门外语和相关专业知识,用外语介绍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关键词:外语人才培养;语言观;教学改革;跨文化交往能力培养
 
武汉市城市公共标识语汉英翻译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武昌工学院 曾瑛
摘要:标准规范的公示语翻译能有效提升城市形象,有利于推动“走出去”战略计划的实施。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对武汉市现阶段公示语翻译从语义、语用、规范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古诗英译的认知语言学探索
——对《寻隐者不遇》英译文识解机制的分析
    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 张 林
摘要:从文献上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古诗英译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辖域、视角、凸显和详略度四个识解要素对《寻隐者不遇》的几种英译文进行尝试性探讨,目的有二:一是试图通过识解机制分析揭示一些古诗英译中易被忽视的问题;二是检验认知语言学对古诗英译研究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英若城英译本《茶馆》为例
       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张小胜
摘要话剧的对外交流是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以经典话剧《茶馆》为例,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分析其英若诚英译本。文章对《茶馆》三幕中2244组例句进行量化统计,旨在发现“结构转换”在话剧英译的存在状况,为今后的话剧英译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话剧;结构转换;《茶馆》
 
文化输出视角下的翻译美学教学刍议
         湖北经济学院翻译系   张永中
摘要:在当前政府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走出去被西方受众所接受,达到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是翻译界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当今更具有传播学的特点,重视和强调译文的美感功能是唱好中国好声音的途径之一。译文能否跨越时空,达到宣传和提升中国形象的目的取决于译文是否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审美期待,否则,就是自说自话,难达传播目的。当前绝大部分高校的翻译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重视译文传达的信息功能,忽视了美感功能在译文对外输出中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多重视翻译美学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让学生了解英语在音、词、句和行文习惯等方面的美,并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汉英翻译中善于发现美、体现这些美,这样的译文不仅能向西方读者输出信息,还能给他们带来美的阅读享受。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融入美学内容,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自觉审美意识的翻译者是当前翻译教学的紧迫任务,是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能否实现由输入转型到输出,并成功实现翻译顺差的关键因素之一。
 

© 2015-2018 TAHB.    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三号    邮编:430071    电话:027-87810233    鄂ICP备09023341号-5